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國際關係史一
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(Ⅰ) 
開課學期
102-1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國際關係組  
授課教師
陳世民 
課號
PS2201 
課程識別碼
302 3631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帶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3,4(10:20~12:10) 
上課地點
社科16 
備註
總人數上限:100人
外系人數限制:2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21irh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即使世界變遷快速,目前國際關係之基本結構及原則仍深受歷史經驗影響。由於當代國際關係在理論上及實踐上均植根於歐洲經驗,因此上學期「國際關係史一」之講授將以歐洲為重點,並兼述與我國直接相關的近代東亞國際關係史。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結束為時間劃分,下學期「國際關係史二」則將講授冷戰至目前的當代國際關係史。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乃針對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二年級學生所開設,目的在使學生對國際關係過去的歷史事件與發展趨勢,有一全面的縱觀認識與理解,以便未來進一步探討國際關係理論時,擁有足夠的歴史背景基礎。此外,並期使同學能經由此課之修習而擁有更寬廣的國際視野,從過去歷史尋找行為模式和先例以分析當前之國際局勢(這仍是目前不少決策者慣用之方式)。 
課程要求
1. 上課出席與參與討論 10 %
2. 期中考及期末考 45%+45%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五 15:20~17:20 備註: 請先預約 
指定閱讀
張麟徵,《近代國際關係史》,台北: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,2002年。
Rene Albrecht-Carrie, A Diplomatic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the Congress of Vienna, (New York: Harper & Row Publishers, 1973). 中文版:Rene Albrecht-Carrie,鄒文海、董修民譯,《西洋外交史》,台北:正中書局,民74年。
 
參考書目
Antony Best, Jussi Hanhimaki, Joseph A. Maiolo and Kirsten E. Schulze,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Beyond (2nd ed.), (Routledge:New York, 2008).
Edward Carl ,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s, 1919-1939 ,London : Macmillan , 1967. 愛德華.卡爾(Edward Carl)著 , 徐藍譯,《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國際關係:1919-1939》,北京:商務,2009。
William Keylor, The 20th Century World and Beyond-An International History, New York 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2006. 蔡百詮譯,《二十世紀國際史》,台北:幼獅,民78年。第 1-5及7章
楊逢泰,《現代西洋外交史:兩次世界大戰時期》,台北:三民書局,2003年。
Kissinger, Henry, Diplomacy, (New York: A Touchstone Book, 1994). 中文版:季辛吉(Henry A. Kissinger)著 ; 林添貴,顧淑馨譯,《大外交》,臺北 : 智庫, 1998。
Robert A. Pastor編 董更生譯: 《二十世紀之旅 / 七大強權如何塑造二十世紀》, 臺北: 聯經, 2000。
尼爾.弗格森(Niall Ferguson)著 ; 區立遠譯,《第一次世界大戰 : 1914-1918戰爭的悲憐》,新北市 : 廣場, 2013。
露絲.海尼格(Ruth, Henig)著 ; 王鼎鈞譯,《凡爾賽和約》(Versailles and after 1919-1933),台北: 麥田, 2001。
露絲.海尼格(Ruth, Henig)著 ; 王鼎鈞譯,《二次大戰的源起》(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1933-1939),台北: 麥田, 2001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1  課程說明,
前威斯特發利亞時代,
---古希臘城邦國家體系
---羅馬帝國
---伊斯蘭體系
---東亞的中國朝貢體系
 
第2週
9/18  威斯特發利亞體系,
---主權國家概念的出現---世界(歐洲)更為和平? 或更多更大的戰爭?
---歐洲主要大國崛起的歷史背景與外交遺產:英,法,俄,普,奧
---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
---拿破崙戰爭
 
第3週
9/25  維也納體系的出現與運作---多極均勢體系下的「歐洲協調」,
---維也納會議:歐洲協調體制的建立:此一「歐洲協調」維持了和平?如何維持?
---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與東方問題
---1848年歐洲革命與法國第二帝國的建立 
第4週
10/02  維也納體系的衰落,
---克里米亞戰爭(1853)
---義大利和德國的統一
---普奧,普法戰爭 
第5週
10/9  歐洲體系的的全球擴張, ---工業革命與殖民擴張 ---美國的南北戰爭(1861-65) 與崛起 ---東亞體系的衝擊---中國的衰落 
第6週
10/16  俾斯麥體系的出現與運作(1870-1890) ---俾斯麥對德國外交大戰略的設計 ---近東危機及1878年柏林會議 ---三國同盟(1882):大陸聯盟體系的調整 ---1884-85年柏林會議:列強瓜分非洲的鬥爭 
第7週
10/23  從多極體系到兩極對抗(1890-1905) ---俾斯麥的下臺與德皇威廉二世的「世界政策」: 法俄同盟的出現(1892-94) ---東亞日本的崛起與霸權的追求---甲午戰爭與朝鮮的爭奪 ---俄國遠東政策的追求及英日同盟的出現: 英、俄、日、德、法、美在東亞的競逐 ---日俄戰爭(1904-05) 俄國在東亞戰敗的衝擊 
第8週
10/30  兩個結盟集團對抗的出現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(1905-1914) ---「日俄協商」與「三國協約」(1907)的出現 ---巴爾幹半島與摩洛哥危機 ---第一次世界大戰何以爆發? 
第9週
11/06  期中考 
第10週
11/13 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關係(1914-1918) ---歐洲列強在東亞的暫時退出與日本尋求東亞的獨霸地位 ---蘇聯共產革命(1917)的成功與衝擊(德蘇停戰與英法美日四強聯手出兵俄國) ---美國參戰(1917) ---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---什麼該負責? 權力平衡與均勢? 
第11週
11/20  凡爾賽-華盛頓體系的形成(1919-) ---威爾遜「14點原則」與集體安全(國際聯盟的出現) ---凡爾賽體系的形成 ---東亞華盛頓體系的形成(1922): 列強重回東亞 
第12週
11/27  國際聯盟集體安全體系之運作與變質 ---美國的孤立主義與拒絕加入國際聯盟 ---反戰氛圍與理想主義的盛行 ---經濟大蕭條與日本軍國主義及德、義納粹主義 
第13週
12/04  凡爾賽-華盛頓體系的失敗崩解(1931-1939) ---九一八事變對集體安全的首次挑戰與國聯的無力 --- 從「反共」到「反納粹」: 共產國際統一戰線的追求 ---反戰或畏戰?--- 綏靖主義政策 ---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 
第14週
12/11 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國際關係(1939-1943) ---奇妙的戰爭(1939-1940) ---軸心國一開始的大勝 ---德國對蘇聯開戰 ---美國的參戰---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 ---1942年戰局的轉折 
第15週
12/18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間的國際關係(1943-1945) ---從開羅會議到雅爾達會議---美國東亞軍事戰略的轉變對中國局勢的影響 ---同盟國的戰後世界安排---雅爾達會議 ---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教訓---什麼該負責?理想主義與集體安全? 
第16週
12/25  戰後雅爾達體系的形成 ---聯合國的出現 ---東歐之共產主義化 ---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內戰的勝利 
第17週
1/1  元旦放假 
第18週
1/08  期末考